建设更具“免疫力”的韧性城市

建设更具“免疫力”的韧性城市

品牌新闻haixia2021-10-22 13:35:3544512A+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口、产业、服务、基础设施等向城市汇聚,城市成为资源要素汇聚的高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与此同时,城市风险愈加呈现出多发性、叠加性、传导性等复杂特征,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断增加。自然灾害、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冲突、环境污染等,常常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建设韧性城市是城市发展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的体现。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要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当前,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积极发展成效,但还存在水平分化、内部不均衡等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比如,在一些城市由于存在自然调蓄空间不足、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城市内涝治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在此背景下,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城市“免疫力”,显得更为迫切。

  城市风险的发生时间、作用范围、实际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建设更具“免疫力”的韧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为本、因城施策,全面治理、精准发力,切实提升城市应对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灾害与危机的预防、抵御、恢复和重建能力。

  城市的韧性体现于文化、经济、社会、环境、形象、组织等多个指标要素。建设更具“免疫力”的韧性城市,一方面,要从政策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管理、工程技术等空间要素进行系统建构;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群众等主体要素,凝心聚力、紧密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建设更具“免疫力”的韧性城市,必须树立全局意识、整体理念,从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全场景着眼,从事前、事中、事后等时间要素着手,进行全周期闭环管理系统建构。做到事前强化预警处置,精准摸清消除既有“风险存量”,有效遏制潜在“风险增量”;事中强化协调联动,做好积极应对;事后重建恢复,做到迅速及时、有序有力,动态互补、有机衔接。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城市的做法,就体现了建设韧性城市的规律特点和内涵要求。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城市“免疫力”,要培育、强化市民良好的心性心态,让“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成为普遍共识和实际行动。(梁修明)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华夏品牌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qrcode

华夏品牌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2018 优质品牌促进发展工程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举报电话:130-1111-5527 电子邮件:news@chinapp.cn
网站运营支持: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品牌管理中心 北京华夏品质品牌管理中心  京ICP备19024269号-2

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2号楼 邮政编码:100053


Powered by Hxppw Themes by hxppw.com.cn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留言建议| 网站管理